臺灣專家評述金屬注射成形技術的市場發展
臺灣保來得公司李輝隆、朱秋龍在《粉末冶金會刊》(2007.V01.32.No.1,p5-11)上發表署名文章,評述了當前金屬注射成形(MIM)技術的發展趨勢。MIM是一門結合塑膠注射基本原理而生產粉末冶金零件的制造技術。其最大的不同在于MIM產品不似塑料產品成形后即可應用,而還必須經過脫脂和燒結具備了一定強度后方可使用。它特別適合制造體積小,形狀復雜和強度高的零件。
以北美為例,MIM產業的使用量大約為1.5-1.8億美元,但到2005年卻已萎縮到1990年的水平。究其原因,一是產品受限制,即目前仍沒有完整的MIM產品規格標準可供設計工程師參考。因此,MIM的初始設計往往以精密鑄造或機械加工產品設計為準。但是,MIM零件燒結后尺寸和力學性能變化很大,通常無法維持原設計要求的水平。這對于要求產品故障率相當低的汽車工業是很難認可的。二是制造地轉移嚴重,MIM產業當前最熱門的應用領域是3C產品,其制造地都集中在亞洲,故直接向成本較低的亞洲供應商采購更合算。再者,在技術上,MIM的原料使用和燒結工藝的限制使得MIM產品的燒結尺寸收縮率和毛邊問題也使產品的發展受到一定的影響。
MIM在北美所遇到的危機在亞洲卻不盡然,亞洲的MIM市場反而呈現大幅度增長的態勢。目前日本的三大MIM粉末廠日立、住友和三菱的市場相當景氣。再者,3C產品的淘汰速度很快,爭取在換代產品上多利用MIM零件應該能有較大的生存空間。
由此可出,隨著全球制造地的轉移,MIM市場在亞洲將處于高速上升時期,由于中國印度等市場巨大的需求決定了未來的MIM制造企業將會在兩地快速發展起來。但是由MIM技術被歐美及日本視為涉及軍工的高新技術,故不會象其它技術那樣迅速的進行擴散、異地建廠。這樣就會給國內MIM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喘息和發展的機會。比如香港、新加坡等地MIM技術較為領先的企業就擁有了進入中國、印度等地的機會。中國境內的MIM企業也將會迅速發展起來。